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张如如的博客

            专气至柔,复归于朴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[原创]读小书与读大书  

2013-06-29 09:52:13|  分类: 杂谈漫说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先有文字,而后有书,如今的书籍已经浩如烟海了。沈从文先生将这些书籍叫做小书,他认为这些小书常常是千篇一律,弄虚作伪的。他喜欢读一本有色有香的大书,这本大书内容充实,是由社会的人和事写成。在读小学的时候,他经常跑到学校的外边,爬树,钓鱼,采笋子,采蕨菜,看工人怎么制陶瓷、补船,听油坊的打油人唱歌,观察集市上的小商贩讨价论价。他说:“这样玩一次,就只一次,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。”。正是因为阅读了社会与人生这本有色有香的大书,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先生,才一步一步长成我们心目中的文学大师。
  
  大书一定要读,小书也不能忽视。不可忽视的理由,并不是因为书中的“黄金屋”与“颜如玉”,而是书中记录了先人或他人的思考、学识和成果,可供我们学习与参照。读小书,“贵在疑”,“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”,不可以全盘接收,书云亦云。要鉴别、思考、分析,搞清楚精华与糟粕。如果没有“贵在疑”的精神,“开卷有益”就大打折扣了。
  
  读小书,钻得进,还要爬得出。爬不出来,就呆滞了,越往里面钻就越呆滞。读小书可以读出书卷气,也可以读出书生气,还可以读出书呆子气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书本上得来的知识,终究体会不深,要彻底了解某件事物,非要亲身实践不可。古人懂得“躬行”的重要性,现代人实在没有必要读了几本书,知晓了几条理论,就洋洋自得起来。
  
  在小书中,传统的经典一定要读一些。在与西方文化的融合、碰撞的过程中,我们对于自己的优秀文化显然是忽视了。五千年的悠久历史,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包袱,还有很多文化遗产。孔孟之道,常常做为一个贬义词使用,中庸之道已经被批判得体无完肤。而把中庸理解为“和稀泥”、“和事佬”、无原则的人大多没有读过子思的原著,他们不仅不明了“中”和“庸”的本义,也不了解《中庸》所阐述的爱护平民,招集百工,安抚远人,役使有时,减轻赋敛,嘉奖贤才的积极意义。
  
  读书的道理与吃饭的道理有些近似。袁枚说:“读书如吃饭,善吃者长精神,不善吃者生痰瘤。”,善于读书的人,知道该读哪些书,并能够理解运用,提高学识水平,而不善于读书的人,不择而食,食而不化,反受其害。怎么择书,没有统一的模式,除了特定地需要钻研某一门学问而苦读之外,主要看自己的兴趣与品位了。书有书缘,同样一本书,对一个人如风儿掠过,只在不经意之间,而对另一个人却可以生出醍醐灌顶之功效。
  
  一个生命呱呱落地,就开始阅读一部大书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有色有香的大书,其实很厚很重,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还很艰涩,所以他们一辈子也不曾读懂。翻开书的第一页,写着个“名”字,他们开始感兴趣了,翻开第二页,写着个“利”字,他们的心动了,翻开第三页,写着个“权”字,于是他们的眼睛开始亮起来。就这样一页一页浑浑噩噩地读下去,在阅读中体味获取、占有、享受的快感,浑然不知还有宁静的瓦尔登湖,还有内心世界的深刻、丰富与幸福。

 
  人们或用哲学的目光,或用艺术的目光,或用利欲的目光,或用遗传的目光,自觉或不自觉地阅读着一本大书,读过之后,总会有相同或不同的感触。这种感触又反过来强化或弱化个体的阅读水平。
  
  读好小书,可以增长学识,开启心智,读懂了大书,才能做到自如、圆融与幸福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65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